依美國賓大華頓商學院金融科技俱樂部(Wharton FinTech Club)的定義,
大甲美甲教學
,金融科技(FinTech)是「由一群使用科技來增加金融系統效率的公司所組成的經濟體」;先有科技,
臭氧機
,再談金融;以客戶為核心,
airism
,服務為手段,
高雄清潔
,金融只是工具而已;應用的是新客群、新載具、新平台及新通路。肯亞在2007年推出全世界第一個行動支付服務、盧安達運用大數據推出個人信用保險商品、中本聰在2008年底就提出虛擬貨幣的概念…;自此FinTech變革在全球各地呈現爆炸式成長,
海報
,台灣也把2015年定位為金融科技元年。 蘇珊.契斯蒂(Susanne Chishti)&亞諾.巴伯斯(Janos Barberis)分別是金融科技圈(FINTECH Circle)執行長及金融科技業百大女性之一和世界經濟論壇金融科技諮詢委員及全球金融科技業前35大領袖;她倆幾乎同時鑽研金融科技的領域,
金屬銘版
,發現沒有單一、具體或權威資料來源,
海報
,決定以「全球專業者協力寫作」(globally crowdsourced)方式寫書,
孖煙通
,讓全球有志於金融科技的人士知道,
鹼性水
,「金融科技做什麼?怎麼做?」 金融科技「做什麼?」的部分有三個重點:一、金融科技化:某銀行家憂心忡忡──「矽谷正在分食華爾街的早餐」;花旗銀行乾脆宣稱,「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這些「金融科技化」的現象都在說明無數的金融科技新創公司(Startup)正試圖應用新刻技創造使用者體驗,準備顛覆傳統的銀行業。二、支付借貸理財:支付的型態從「以物易物」到銀兩、紙幣、票據、信用卡、金融卡等,可說是千變萬化;把電子錢包丟進智慧手機裡,隨處「嗶」一下就可解決支付問題,「行動支付」是王道;非銀族透過網路就可借到錢,「普惠金融」是政策。三、眾籌集資:合法、透明的「眾籌集資」平台運用科技、網路、社群媒體和積極的政府態度,將所有的參與者結合起來,協助發行者和投資者進行有效率的交易,讓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以參與集資。《FinTech金融科技聖經》於2014年11月出版,是一本少見的「群眾外包」的集體創作;兩位作者收集了來自27個國家、超過160位協力作者,共189篇文摘,選取了全球86位FinTech先驅,聚焦在71個主題和10個面向上;拼裝出金融科技的全貌,是描述金融科技發展最完整的一本書。至於金融科技「怎麼做」?也可以由三個重點來描述:首先是「生物識別」。通過電腦與聲光、生物感測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密切結合,來進行個人身分的鑒定;須兼顧私密、便利和安全三方面的平衡,並確保每一種技術可以彼此適用,不必依賴單一方式而暴露在高風險之中。其次,「政府法令」的配合。傳統銀行的最大風險是被大眾甚至是自己視為公家單位,組織因應消費者保護和內部稽核的要求而疊床架屋,防弊大於興利;2015年英國通過銀行開放資訊共享與資訊公用法案,是金融法規鬆綁的先聲,世界各國紛紛進行「破壞式創新」,不出十年,傳統銀行可能會被取代大半。第三則是「科技金融化」。科技是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而「普惠金融」則呈現出「服務覆蓋廣泛化、客戶群體大眾化、風險管理數據化、交易成本低廉化」的四大特徵;根據統計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金融科技融資金額高達326億美元。四家國際支付工具如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Pay、LINE Pay在台灣橫行無阻,就是「科技金融化」的明證。IT等科技業者善用其高科技提供新金融商品服務,成為FinTech業者,迄今已對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 而金融業也可以透過與FinTech業者策略聯盟、合夥、出資甚至併購方式,提升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品質。(作者是中華電信資深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