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出訪太平洋友邦,
粉絲團經營
,致詞時表示,
網站優化
,不管在外交或內政議題上,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只有團結合作,
排名系統
,才能完成任務,
漸進式排名
,讓我們舉國同心、攜手團結。 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蔡英文總統在國慶談話上,
網路代銷公司
,拋出「政黨領袖對話談憲改」的議題;出訪南太平洋友邦,
網頁設計
,從出發時的機場談話到行程尾聲的媒體茶敘,又二度提到要促成朝野對話。蔡英文念茲在茲的朝野領袖對話,顯然已成為她要「團結國家」的處方之一了。蔡英文要的朝野領袖對話還沒下文,賴清德先以行政院長身分,向曾任閣揆的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請益」。賴清德願意落實推動吳敦義「交代」的四件事,吳敦義也允諾協助總預算順利付委。不過,賴吳會雖引人聯想,但雙方都謹慎地避免扯上朝野領袖對話。對前閣揆請益之旅的賴吳會相見歡,打著團結國家旗號的蔡吳會爭如不見。關鍵在於,回顧過去八年國民黨執政期間,馬英九曾九次邀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對話,但都吃了閉門羹,民進黨甚至要求馬英九「先道歉」,還批朝野主席對談「沒有意義」、「政治口水」、「沒有格局」。朝野領袖會面早就變成政黨惡鬥的代名詞,如今竟成團結國家的平台,實在諷刺。目前除看到總統府祕書長吳釗燮穿梭各在野黨間,以及親民黨、時代力量表示善意,國民黨態度隱晦不明,其餘諸如會談議題、時間和形式,都不見總統府有何規劃。這更令人生疑:朝野對話,到底是真的要化解朝野歧見,還是又只是個政治操作手法?若朝野領袖對話,形式如同年金改革、司法改革等國是會議,只是大家排排坐,會議主人的民進黨早有定見,其他政黨意見只供參考,這樣的朝野領袖會議,不過是累積「相罵本」,或如同其他國是會議,只是執政黨找其他扈從政黨背書,甚至霸凌反對者罷了。如果是個別對談,那麼國人記憶猶新的是,上次的朝野領袖對話是二○一四年,由當時執政的馬英九會見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談不到十分鐘就各說各話。再往前推,二○○六年的「馬扁會」,情況類似。至於更早的二○○○年「扁連會」,會後不到半個小時,扁政府就宣布停建核四,讓朝野完全失去互信。由這些例子可知,無論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朝野領袖對話,在各政黨有不同政策立場情況下,共識都很難達成,最多是淪為各說各話的秀場。更進一步說,朝野真要對話,立法院涵括各個政黨,朝野歧見大可在立法院解決,有何必要再弄一個「朝野領袖對話平台」?何況,朝野領袖會議到底要談什麼?依照蔡英文的國慶談話,似乎聚焦在修憲上;但現在是否是適當的修憲時機,都還有疑問,要討論什麼該修、什麼不該修,也言之過早。而各在野黨就算參加,對要討論哪些議題,也定有自己的看法。以國民黨而言,可能更關注兩岸、能源議題,但這攸關民進黨的神主牌,民進黨能讓步嗎?若說朝野領袖會議完全沒有舉辦價值,倒也未必。蔡英文說的「團結國家」或許陳義太高,但假如朝野真能達成共識,未來都按照民主規則、依循民主價值來競爭,對於終結惡鬥,仍會有實際的貢獻。問題是,現在朝野惡鬥、民主淪喪,根源本來就不在在野黨身上。從各種以轉型正義之名的政治鬥爭、政黨清算,到立法院違背程序正義通過的前瞻預算,或者意識形態無限上綱的教育、財經政策,又或者眼中只有藍綠的政務官,都說明朝野惡鬥終不終結,主要繫於執政的民進黨。因此,賴吳會雖然與朝野領袖會談脫鉤,但畢竟還是一個指標。在兩人牽手進入會議室,「會談氣氛融洽」後,民進黨政府是會維持這樣的氣氛?還是「人前手牽手,背後下毒手」?值得觀察。過去的朝野領袖對話,除了各自炒話題,實質意義不大。民進黨若真有心修好朝野關係,從自己先做起就好,這不需要其他政黨共識。弭平藍綠裂痕,球在蔡政府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