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來源:記者黃惠玲70歲的伍堯經,
虛擬主機租賃
,在離鄉18年後的1989年,
專業社群行銷 台中
,由兒子伍少文(Kenneth Eng)陪伴,
漸進式排名
,重返故鄉台山,
粉絲團經營
,祭拜了臨終前無法趕回謀面的母親,
FB粉絲團經營
,獨坐在家園殘破屋簷下的伍堯經,
FB粉絲團經營
,老淚縱橫,訴說著歷經艱苦移民美國後的失敗與後悔,傾訴著老伴受異國巨大生活壓力而精神失常的不捨與無奈,「如果重新選擇,我不會離開家鄉」,但他以養了兩個美國出生長大的兒子為傲,坦言「親人已故,家園不再」,中國只能「永遠留在心中」。「我的中國生活」(My Life in China)紀錄片,真實反映許許多多移居美國,或因經濟因素,或因家庭因素,或因身分問題,而多年無法返鄉的華裔心路歷程,日前該片在芝加哥美洲華裔博物館放映,包括華埠博物館基金會會長梅素蘭、伊利諾州準州眾議員馬靜儀、中國駐芝加哥領事館總領事洪磊等人,都出席全程觀賞。「我的中國生活」導演、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伍少文表示,由於經費拮据,影片拍攝完成八年後,去年才完成後製,他日前隨片出席芝城首映會。在場觀眾對於伍堯經在影片中,道出華裔移民代代延續,堅持不悔「為了孩子,可以放棄一切,犧牲成全」的家庭文化與價值,感受尤其深刻。「我的中國生活」為伍少文拍攝第一部以中國為主題的影片,他之前曾參與印度宗教、日本棒球紀錄片的拍攝,「我的父親平常很沉默,跟孩子也不親近,更別提說些愛我們的話」,他說,伍家可說是十分傳統的拘謹華人家庭。幸運拿到5萬元拍攝經費,而與父親返回中國台山探親並拍片期間,則是父子關係的轉捩點,伍堯經在影片中,娓娓述說1966年從台山鄉下,步行七天六夜,接著游泳四小時,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到澳門,之後輾轉到香港,1973年,透過「紙兒子」(paper son)堂叔移居美國的歷程。「每天就是在餐廳炒菜」,一炒炒了18年,伍堯經懷著「近鄉情怯」的忐忑,1989年帶著伍少文回鄉祭祖,被家鄉親人認為「沒有發大財,太太還瘋了」的伍堯經,坐在自己當年拚死拚活存下2000美元寄回台山,幫忙家人給母親蓋的老屋中,一邊痛哭,一邊感嘆「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再離家」的片段,直探許多華裔移民內心深處一直不願面對的痛處,也讓全場觀眾幾乎個個熱淚盈眶。在博物館觀看此影片的劉寧,也成為銀幕下不斷拭淚的一員,「我離開大連18年後,2014年終於回到家鄉」,已經54歲的他,因為偷渡來美,一直無法取得身分,直到2013年年底,娶了現在的公民妻子,才終於一償宿願,回鄉探望老母,其母2015年因病過世,劉寧慶幸自己在母親有生之年仍能見面,他說:「或許我比伍先生幸運些。」華埠博物館基金會會長梅素蘭(前右三)、伊利諾州第二選區準州眾議員馬靜儀(前右一)、駐芝中領館總領事洪磊(前左三)等,出席觀賞「我的中國生活」紀錄片,前左二為導演伍少文。(記者黃惠玲/攝影) 黃惠玲 分享 facebook 今年已經高齡80的伍堯經(圖中抱嬰兒者),2007年由兒子伍少文陪伴,返回離開18年的故鄉台山,並拍攝成「我的中國生活」紀錄片。(伍少文提供) 黃惠玲 分享 facebook 「我的中國生活」導演伍少文說,這部紀錄片,不僅是他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更是他與父親的第一次「親情對話」。(記者黃惠玲/攝影) 黃惠玲 分享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