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銀美林(BAML)分析師說,
,這波全球股市及其他市場的強勁漲勢,
,在美元轉強前,
,可能會持續下去。 美聯社 分享 facebook 美銀美林(BAML)分析師說,
,這波全球股市及其他市場的強勁漲勢可能會持續下去,
,直到借貸成本上揚及美元走強,
,迫使投資人縮手為止。美銀美林每周蒐集的金融市場流量追蹤資料顯示,
,上周有一○一億美元資金從美國股票流出 ,為逾九個月來最大金額。在全球方面,流入美國以外其他地區的金額減至四十五億美元,在前一周,全球買了一四四億美元股票。上周有九十二億美元流入債券,金額是三個月最大。分析並顯示,資金流入投資等級與新興市場債券,而且是十周以來首度流入高風險的高殖利率債券。美銀美林去年曾預測股市會出現「矮半子式大跌」,現在似乎束之高閣。但分析師強調,市場仍有衝過頭風險,他們說目前部位似乎不錯,所計算的「牛市與熊市的情緒指標」落在六點二,遠低於開始拉警報的八。他們並表示 ,美銀美林第一季的目標是「看多」,因為預期美國第一與第二季的實質GDP成長率在百分之五以上,美國企業的每股盈餘成長率為百分之廿。美銀美林分析師預期,標普五百指數可能從目前的二七四三點升抵二八六○點,那斯達克指數從現在的略高於七千點漲至八千點,基準的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將由當前的百分之二點四六升至二點八五。,
華立集團董事長張瑞欽出生於1935年,
,因祖父和父親在日據時代經營碾米廠,
,自認為流著商業的DNA,
,在中油高雄煉油廠服務十年後,
,練出一套領導統禦的方法,
,就在1968年創立華立集團。張瑞欽處處為他人著想,
,因秉持和人共享及共體時艱的原則,
,在1993石油危機、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協助客戶度過難關,
,也為華立集團爭取到更多的商機和客源。 1973年石油危機,許多進口商囤積貨品,等待時機抬高價格來牟利,但張瑞欽站在客戶的立場,與客戶共體時艱,如期供應材料協助客戶度過難關。石油危機過後,客戶回饋華立,讓華立的業績蒸蒸日上。2008年、2009年金融風暴重創台灣DRAM產業,DRAM價格崩跌,力晶、茂德、華亞科和南亞科等都陷入虧損風險,尤其是力晶集團,當時不僅銀行圈收傘,材料廠更多是人人自危,但張瑞欽堅持和客戶共體時艱,也因為華立持續供給半導體關鍵材料,讓力晶後來從DRAM風暴中轉盈,也使力晶有機會還清銀行所有債務,在歡慶20周年時,特別頒獎給華立,感謝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張瑞欽認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因此很早就投入社會關懷。在2006年獲得遠見雜誌舉辦的企業社會責任楷模獎。 公司長期支持福澤基金會的運作,以及近年協辦該會舉辦的高雄市父親節表揚大會。南部發生八八風災時,張瑞欽親率公司福委會代表,送愛到台東災區的賓茂國小和嘉蘭國小,提供獎助學金給災區學童,讓學童能順利完成基礎教育、勇敢面對人生挑戰。 後來也陸續贊助教學設施的修繕。日本發生311大地震時,他立刻指示公司, 透過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捐款伸出援手幫助災後重建。高雄數年前發生氣爆事件,他響應國際扶輪3510地區,捐款給高雄市政府用於災區房屋修繕事宜,讓受災民眾能早日整理家園、恢復正常生活。 此外,他參與高雄市圖書新館與中山大學國際研究大樓共構計畫,分別籌建八樓多功能會議室及二樓演講廳,以華立廳為名,是企業家推動社會公益的典範。張瑞欽在2016年9月決定交棒給兒子張尊賢,未來張尊賢將帶領華立集團朝5G通訊、AI、物聯網、醫療及電動車等新領域發展,讓集團營收挺進千億元之上。,
政大學生陳冠華(右)在保險公司專人指導下,
,認識大陸保險市場發展概況。 記者苗君平/攝影 分享 facebook 「保險市場在大陸是朝陽企業」,
,這次到大陸金融機構實習,
,就有十位台灣金融保險系的大學生,
,志願到大陸的保險公司實習;他們表示,
,大陸保險市場發展潛力大,
,如果要大顯身手,
,一定要到大陸來。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的陳冠華表示,兩岸保險市場最大差別,就是在「量體」的大小,「台灣只有2,300萬人,但大陸十多億人」,市場天差地別不言而喻,教授上課常以大陸保險業發展為例,百聞不如一見,這次才會申請到大陸保險公司實習。 他說,台灣民眾保險意識強,市場成熟飽和,「可能是全世界保險業最發達的地區」,相對的,近年來就難有大突破。反觀大陸保險市場剛開始,目前還停留在壽險、意外險、車險等傳統產品,「就好像非洲人穿鞋子的人少,所以鞋子好賣」,現正是跳躍發展的好時機。同是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的錢慧娟表示,兩地社會環境、經濟狀況、人民生活等方面還是有所不同,何況,保險是在地化產業,要依生活狀況安排操作,在策略上有差別。她認為,要融入大陸環境,才能迅速開展。錢慧娟表示,大陸保險公司多是國企央企,台灣保險公司自負盈虧,財務相對有風險,大陸保險業雖較安穩,但基層業務競爭激烈,提成紅利高低,易造成市場波動,今年8月大陸就公布相關規定,希望維護市場正常機制。台灣對保險公司監管較嚴格,「要做什麼,要先獲得政府同意」,但大陸保險公司是國企、央企,監管相對寬鬆,「可以先行先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陳冠華表示,台灣保險業因市場趨於飽和,近年來主推客製化產品,還有較新的科技保險,這都是目前大陸所少見的,兩地發展歷史相差約十年,大陸保險務員的薪水,與台灣一樣,都是與業績掛勾,「但比台灣更敢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