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紀錄片很寂寞,
喜餅推薦
,我每次拍紀錄片都說是最後一部。」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嘴裡這麼說,
網路代銷
,卻已拍了「拔一條河」等十多部紀錄片。他認為,
油甘
,拍片的動力是來自紀錄片「溝通的力量」,
調理食品
,「紀錄片讓這個社會裡的人互相理解。」
楊力州昨演講「紀錄片教我的事」,
簡單料理
,他透露,
主機代管
,他原本立志當畫家,認為紀錄片只有黑白片與官方紀錄片、相當沉悶。沒想到大學時代偶然看到討論白化症的「月亮的小孩」,大受感動,從此投身紀錄片。
那個時代教紀錄片的老師多為左派,認為紀錄片是「揭發社會的不公不義」。楊力州一度以為拍紀錄片就是要「拿斧頭劈開」社會表面、「看見內部爛掉的腸子」,曾因拍片拍到看心理醫師。
有一年,他受邀到台南大學放討論軍中議題的紀錄片。當晚學校辦舞會,放紀錄片的會場只到了五個人,五個人都是工作人員。還有學生告訴他:「今天我心情很好,為什麼要看紀錄片?」返家路上,楊力州思考:「紀錄片怎麼了?」
「憤怒是紀錄片的核心,但如果能把幽默擺進來,反而讓人想聽這個故事。」楊力州開始轉變拍紀錄片的方式。
他說,幽默可以讓觀眾哈哈大笑,「觀眾哈哈大笑時,我把想講表達的苦澀裝到膠囊中,丟進他們張大的嘴巴;當糖衣溶解時他們感到苦澀,卻也獲得對事情本質的理解。」
楊力州拍過討論失智症的「被遺忘的時光」。某天,他的學生拍一位賣水果的小販。小販竟告訴學生,她在電視上看了「被遺忘的時光」,才明白身邊朋友的父親不是「起肖」,而是得了失智症,為此向他道歉。
「每個紀錄片都可以在不同的時空,感動或改變一些人。」楊力州說,紀錄片藉影像產生的「對話」,可以超越時間、空間,「隨時都可以發生」。這股力量讓他對紀錄片執迷不悔。 ※延伸閱讀》
‧聯合大講堂 「青年論壇」精彩演講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