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輕醫師往往不會講台語,
客製貼紙印刷
,但一旦遇到只會講台語的阿公、阿嬤,
名片 台北
,醫病「異語溝通」彼此就像鴨子聽雷,
麻將坐墊
,雙方對病情的說明與理解,
中壢裝潢清潔
,難免產生落差、因而鬧出不少笑話。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王崇禮表示,
講義影印
,許多年輕醫護人員台語不輪轉,
蓄熱式焚化爐
,以國語參雜台語解釋病情,
整理盒
,曾有藥劑師向患者說明服藥方式,
好喝椰子水
,「呷飽三粒」被老人家誤解聽成「呷百三粒」(吃一百卅顆);也有照X光時告訴病人「數到三就要照!」讓病人聽成「數到三就要『跑』!」甚至有醫師請病人脫下口罩,說:「請你褪口罩」,被病人誤解成「褪褲走」(脫褲子跑),患者當場氣得說不出話來。也有護理人員告訴準備開痔瘡的歐吉桑,必須調整位置,「咱趴過來」,開刀完會送進「觀察(台語音:棺材)室」,嚇得歐吉桑不知如何是好。由於中南部與偏鄉醫療常遇到只會講台語的病人,台中中山醫院家庭醫學科總醫師陳欣湄說,自己雖是台南人,聽得懂台語卻不擅長表達,曾對手術完的阿公說:「愛加(ke)跑路,才會較緊好」,讓阿公的家人當場啞口無言,經指點,才發現「跑路」是欠債逃跑用語,因而頻向患者賠不是。在台灣只會講台語的人口不在少數,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蔡美慧引述過往台灣語言研究,推估二O一四年國內六十以上人口中,聽不懂國語者約兩百五十萬人。她說,像這樣因醫病異語溝通的情形,在國外臨床經驗確實曾出現誤診情形。王崇禮說,許多阿公、阿嬤會形容「心肝頭噗噗筅」(形容心跳過快)、或「胃慒慒」(胃悶、怪怪的)等症狀,往往讓年輕的醫師不解其意。因此,在醫學生養成教育中,「醫用台語」被要求選修或必修;但王崇禮強調,學生修完一、兩堂課,不代表就會懂得病人的意思,醫護人員往往是進到職場後,才真正開始學台語,累積經驗後才會逐日進步。王崇禮表示,有些醫院為提高台語病人對病症和服藥方式的理解,會以國語或台語製成教學影片,以吸入型藥品為例,僅用國語或台語說明用法,臨床統計十人中只有兩人會使用正確;但若以患者可理解的語言製成影片說明,正確使用率可提高五成。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