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活化休耕地政策下調休耕補助,
納豆菌
,並鼓勵農民轉耕經濟作物一事,
高弓足
,農業專家都表示,
埋線減重
,台灣休耕地過多問題已久,
Phase one
,本該適度調整,
台中房屋仲介網
,但政府應進行長期溝通和做好配套措施,
門禁讀卡機
,例如農民轉型輔導等。中興大學教授陳吉仲則表示,
開刀的傷害
,諸如緩衝期政策的時間就有再討論的空間。農委會則回應,會再開會討論。
農委會活化休耕地政策29日將送行政院二度審查,農委會表示,未來休耕補助將從一年兩期的9萬元,下修至限領一期4萬5千元;地主若無力復耕,明年至103年將是緩衝期,有意出租農地者,可以透過農地銀行媒合出租,未能出租前,第二期仍補助2萬元;如果順利的話,明年即開始實施。
「台灣休耕地過多問題已久,本來就該做適度調整。」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杜宇表示,活化休耕地有其必要性,但前提是得做好循序漸進、審慎溝通、完善配套和找到正確的時機點;倘若沒有做好準備,再好的政策也會招人詬病。
何謂完善配套,杜宇舉例指出,如果農民轉而栽種經濟作物,該由誰來輔導?哪些地區適合栽種?種苗由誰提供?當台灣和國外簽署FTA之後,面對更大量的便宜雜糧進口,國內農民又有什麼優勢?他強調,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釋清楚,而官員在說明會上又不願傾聽民意,那麼政策推動就會窒礙難行。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也認為,隨著外國經濟作物諸如玉米、大豆的價格提高,而台灣目前稻米產量夠自給自足,可以轉型種植雜糧。他強調,現在的進口雜糧關稅本低,即使未來FTA接連簽署成功,價格差別也不大,但國際經濟作物的價格只會漲不會跌,「從糧食安全的角度看來,我們有轉型的必要。」
不過,陳吉仲也說,政策的轉變會影響所有農民的生計,因此政府和民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例如許多佃農在意的三年緩衝期政策,其實緩衝時間還可以討論,政府不妨和農民多溝通,共同找出一個對農民衝擊最小的方案。
而除了休耕補助減少,立委王惠美還補充,農委會鼓勵農民復耕轉作玉米等雜糧,立意甚佳;但已廢耕的土地復耕及要求老農再學新知識轉作,談何容易,她要求農委會提出完善配套,再行政策。
對此,農糧署表示,農委會預定用於休耕地活化政策的預算和往年用於休耕補助的預算一樣,差不多新台幣100億元;雖然休耕補助額度減少,但農民轉作補貼增加,且玉米等雜糧國際市場價格高漲,對農民仍屬利多。至於農民資格問題,農糧署也會再開會討論。【更多精采內容,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