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前天探究「語言癌」的專題報導,
台中紋繡課程
,在網路上被廣泛討論。科普新聞網「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在臉書貼文,
禮車出租
,建議聯合報可以付諸實體行動,
廢氣處理設備
,例如與國文教師合作,
沙鹿紋繡教學
,每個月或每一季推出「語言癌診斷紀錄」。
鄭國威受訪時更建議,
弱電系統
,聯合報能邀語言學家從科學角度探究「語言癌」起源,
冷凝回收設備
,而非強加太多「糾正」,
高雄家事清潔
,也許會發現更多有趣現象,也能引起廣泛討論。
「語言癌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文化現象。」鄭國威說,早期許多檯面上的明星、偶像,都有專門老師訓練口語能力,但現在傳播媒界廣開大門,很多人未經過訓練與篩選就出來講話,若每一個人講話都只想著「聽懂就好」,就會造成語言癌蔓延。
生態觀察家賴鵬智長期觀察媒體報導,也經常在個人部落格「鋤報」(挑錯)。他認為,「對媒體教育」是最直接的解決方式,主播、記者說話或寫稿的方式,對社會大眾影響力廣大,如今就連警察、檢察官、法官接受訪問時,也會出現「語言癌」症狀。
他建議,聯合報報導「語言癌」之後,民間團體或聯合報應該建立一個「語言癌專區」,民眾看到、聽到,老師、媒體或任何人說出「做了一個XX的動作」等贅詞贅語時,就貼上專區,也許也能定期辦評比,選出「語言癌」最嚴重的人或單位。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認為,現代人利用手機、電腦表達,時常可見人們坐在餐桌前不講話,卻會彼此在臉書上留言、用LINE對話,減少語言表達的機會與能力,也減少了語言表達方式的變化。 ※延伸閱讀》
‧「進行一個XX的動作」 你得語言癌了嗎?
‧語言癌擴散/SNG連線 不停重複、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