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買賣認臉,
關鍵字達人
,產地與餐桌間的溝通在臺北,
臭氧機製造商
,外食十分方便;在義大利生活,
複寫聯單
,跟著婆婆學做菜、上市場採買,
under
,發現廚房與市場裡有挖不完的寶,
活性碳吸附
,更有代代傳承的智慧。這幾年在廚藝課程中帶著學員手作義大利麵,
機械面版印刷
,從揉麵開始;佐麵的肉醬、番茄醬也自己來,
好喝椰子水
,統統從原料開始動手。過程中,
花蓮民宿
,大家慢慢體會每樣東西的製成,
室內裝修
,是要花時間的—自製的番茄醬絕不會紅得鮮豔,也沒有人工假甜,但番茄、大蒜、羅勒該有的香氣滋味,一樣也沒少;用麵粉和雞蛋兩種原料做成的手工麵條,製作費時費工,賞味期短短兩天,那外面買的麵條怎麼可以如此便宜、保存期長到天邊?親身參與食物製作,才會瞭解從食材到成品的每個環節,真正認識原味、知悉成本、懂得品質;辛苦做出來的口口珍貴,我們開始捨不得浪費,並學會質疑放不壞的食品裡到底加了什麼,不再吃顏色奇怪和味道假假的東西;只有在家自己動手,才能享受安心真食物。義大利人特別重視「吃認識的人做的東西」這回事。他們喜歡開車到牧場買牛奶,那裡自產自銷,生產流程透明,酪農會告訴你最近季節改變,連帶影響牧草的生長,擠出來的牛乳顏色也跟著不同。城裡多數烘焙鋪子是「前店後廠」形式,客人在前面店頭買,老媽媽、師傅們在後面的工作坊忙碌穿梭,架上賣完直接進廚房取,新鮮溫熱直送。沒有中央廚房與長途配送,食物里程數極短,來源單純。從另一個角度來想,義大利人認臉做生意,價格不是唯一考量:買賣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利字不在前頭,信任擺第一。這些古老的食物交易方式,在工業與資本主義社會被視為落後,在食安問題頻傳的今天卻顯得彌足珍貴。生活裡做改變,認識真實滋味 美食主義在現今社會裡似乎有被菁英化的趨勢,「吃好的」暗喻花大把鈔票進高檔餐廳、買得起高級食材。十年的義大利生活,讓我發現安心好食物不一定貴,但是想要吃得安心、吃得好,生活需要做些改變。改變一、上市場,動手做在一次對談中,慢食協會的佩屈尼(Carlo Petrini)和法國名廚艾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不約而同提到,想要吃得好,我們必須重新發現「上市場」與「動手做」的樂趣,也要扭轉以「方便省錢」為優先的思維,再一次思考食物系統。這幾年廚藝課程中,學員常告訴我,從完全不做菜到嘗試動手做,跨出這個崁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而且樂趣無窮。自己下廚不等同拒絕上好館子。若能經常自己烹調,絕對有助於判斷餐廳好壞、分辨葫蘆裡賣的是「吃好的」菁英思維,還是「吃得好」的良心事業。改變二、主動的消費方式同一個地方可以買到所有東西固然方便,但大型商場裡,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溝通被截斷,上架基於商業考量,不一定買得到順應時節的食物。九○年代開始,「共組合作社」在義大利各地萌芽:由消費者自行發起,成員們嚴格挑選友善環境、堅持公平交易、提供安心好食的生產者,並形成在地配送網絡;生產者也肩負教育責任,傳播基礎農業知識、食物相關議題和時令作物最佳烹調方法。義大利每個城市都有農夫市集,大家喜歡直接跟源頭(農夫/生產者)買,當季盛產的蔬果趁鮮吃,無多餘包裝與加工,源頭產地到消費者餐桌路徑縮短,摒除仲介與長途運輸,不僅新鮮,更物美價廉。改變三、享受自己種植的樂趣 大城市居民說這是唱高調,但用一方小陽臺種可入菜的香草,是好的開始,也有隨手捻來的芳馨與安心。臺北的好友告訴我,自從在廚房窗臺上種了羅勒、迷迭香後,有綠意陪伴,做菜更享受,也才知道食物真實的氣味並沒有人工香料那般濃重。改變四、走入農場親身體驗 義大利有許多「agriturismo」,結合「agri—」(農作)與「turismo」(觀光)。異於一般休閒型農場,來到這裡的大人小孩不會拿綑好的無名草餵小動物、看剪羊毛秀,而是真正進入山林、親近土地,謙卑彎下腰認識每種作物,讓褲管沾滿泥土。唯有親身接觸食物源頭,才能瞭解播種發芽、開花結果需要耐心等待,有做不一定有得,自然冥冥有注定;也體會「靠天吃飯」這回事,會反應在產量上,價格絕對連帶受影響,於是買菜、吃東西時懂得在「價格」和「價值」間三思而行。《真食義大利: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 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大家常問我,是否到義大利才開始做菜?的確是的。義國的慢生活讓我有機會貼近土地,時時與農友互動,進而體會美食的真諦:知其所食,惜其所值,只要是「真食物」,田裡採來充滿土地滋味的馬鈴薯、家裡手作的糕點,每一樣都與米其林三星餐廳中的料理一樣美味珍貴。(本文出自《真食義大利: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楊馥如 著,時報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