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唱片組織IFPI最近公布 2018的音樂消費者行為調查報告,
專業社群行銷 台中
,從全球前20大唱片市場(占了世界91%以上的唱片總產值)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
漸進式排名
,平均人們一周要聽超過17個小時的音樂,
關鍵字如何操作
,等於平均一天要聽兩個半小時以上。在車上聽音樂的比例最高、達66%,
自然排序
,也因此透過電台收聽音樂的比重不減反增,
網路行銷達人
,而通勤、工作或運動時、睡前等,聽音樂的方式,則是以串流收聽為主,尤其在16-24歲這個階段的樂迷,收聽串流的比例超過7成,而且是高達94%是以手機來收聽音樂。類比與數位的聆聽方式並存、說明了音樂對人類生活幾乎到了無所不在,而串流加上手機的便捷近用對年輕族群的吸引力勢不可擋,更說明了這股聽覺的文化傳播力道,已成為各國跨境競賽的主戰場。 調查中另一個顯示的亮點,是音樂在地化跟全球化交互影響的新縱深。如日本,三分之二的歌迷消費的是日文演唱的作品、而且動漫音樂作品就占了快30%,韓國與巴西同樣有55%左右的占比,是以在地語言歌手為主,法國更是高達69%,無論曲風是搖滾或嘻哈、電音,顯然音樂接地氣與否,反映消費文化鏈結的深度、特別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能以自己的語言接軌,音樂的形式則不拘。另外,愈是音樂產值高成長的環境,隨著數位平台合法授權使用的普及,如印度和中國,對版權環境的發展友善程度就愈高,特別是中國已經擠進全球前十大音樂產值國。然而音樂侵權問題並未消弭,尤其最多是發生在收聽串流時,同時截取音檔再收藏或轉傳至其他地方,顯然人性對私藏音樂仍有一定的僥倖心態。最後,還是要說,YouTube的影響力持續爬升,即使串流使用者不一定使用社群分享,但在眾樂樂與獨樂樂間,YouTube無形間透過數據與行為推播做了客製化的服務,這是傳統媒體做不到、新媒體早已摸熟摸透的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