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decentralize)」的趨勢下,
社群行銷達人
,媒體資源被打散到各種平台,
系統建置
,不再以媒體巨人為中心。台灣以往有所謂強勢媒體,
自然排序
,例如市占率極高的電視台、報章雜誌。如今只剩強勢的「平台」,
台中行銷達人
,就是以臉書、LINE為首的社群,
購物網站租用
,以及Google、Yahoo為首的入口網站,
購物網站租用
,分別獨占了我們的手機與電腦螢幕。這個現象深深影響了B2C市場(消費市場),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加速形成M型化、大者恆大的市場結構。在B2B市場(工業市場),去中心化迫使供應鏈走向「少量多樣」的模式,產品組合的戰線拉得愈來愈長,但是單一產品的毛利貢獻卻愈少,考驗著研發資源的配置運用,以及行銷業務人員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速度。 因應上述挑戰,商業模式的創新有幾個方向。一、掌握「時事」比創造「時勢」重要。誰能料到台灣的選舉政見發表會,某位候選人一句「蜂蜜檸檬水對身體好」,造成幾天內蜂蜜檸檬水的大賣?通路上推出各種搶搭熱潮的商品,廣告效果比傳統媒體強上好幾倍。這便是去中心化下,擴散效應的威力。與其砸大錢創造「時勢」,不如順著「時事」而為,事半功倍。二、「全通路」思維。市場是由綿密的通路所組成,從最上游的原物料一直到最終端的成品,從生產線、經銷批發業者到零售商。去中心化的另一個意涵是「扁平化」,也就是通路更短、資訊更透明。由於通路之間、廠商之間的界線都變模糊,企業更不能固守在舊通路,而是要在各種通路都布建與客戶溝通的管道。舉例來說,B2B客戶可能先從網路的報導認識供應商,在研討會或展覽會場加深專業印象,最終產品測試後才正式簽約,其中的每個環節都是銷售活動的一部分,也都是「行銷通路」的一部分。三、改寫「經濟規模」的定義。過去的經濟規模多是建立在產品、產能之上,同一項產品把生產、銷售量拉高,就能降低成本、創造獲利。但是去中心化讓大量生產與銷售的榮景不在,經濟規模應該是建立在整合平台、操作機制之上。例如租屋網、租車網、拍賣網,集合了買賣雙方「資訊」的經濟規模,把原本商業價值不高的活動集結起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而這些網站,基本上沒有任何自己生產的產品,與製造業的經濟規模大不相同。(作者是「立本台灣聯合會計師事務所(BDO)」副總經理暨業務行銷管理顧問部門負責人,本專欄每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