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acebook 在街角碰到一位多年前教過的學生,
網域申請
,她熱情地跟我打招呼,
產品代銷
,並介紹臉上掛著淺淺微笑的女孩是她的女兒,
排名優化
,問我記不記得當年的小薇。我看了好生驚訝,
粉絲團經營
,因為她女兒出生時難產,
網路行銷達人
,是嚴重腦性麻痺,
客製化網站
,醫生說她這輩子不會叫媽媽、不會走路、不能自立,想不到醫生的話全部推翻了。她看到我驚訝的樣子,很驕傲地告訴我,醫生憑統計數字說話,母親憑愛推翻統計。原來生了這個孩子後,她便辭去教職,在家全心全意帶這個孩子,才二個月大,便抱去做水療,一切可能的復健都去做。復健是痛苦的,父母的毅力與堅持終於成就了今天輕微殘障的幸福女孩。 她告訴我常常會因為孩子哭鬧不肯復健而想放棄,但是看了我翻譯的《改變是大腦的天性》這本書後,裡面的實驗鼓勵她繼續做下去。我聽了很高興,台灣翻譯的稿費很少,翻譯也不算學術出版品,但是有幫助到需要的人,那就值得起早睡晚地去介紹新知進來。她走後,我腦海中浮現很多這種因父母不放棄而改變孩子一生的事蹟。澳洲有個腦麻的孩子現在在開大卡車,他還有很多開大車的證照,這對一般人來說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但是他做到了。醫生跟他母親說的話,跟我學生聽到的很相似,「一輩子不能…」,但是他的母親說,或許別人不能,但是我的兒子一定能。他從小對動的東西感興趣,他父親便在農場的空地教他開車,使他十六歲就拿到駕照,他會開耕耘機、堆高機、各種卡車。他母親說這孩子不肯放棄每一個小動作,做上千百萬遍,精熟了再做下一步。他說「身體不聽話,就訓練到它聽話為止」,這是何等的毅力。他母親雖然不知道Doidge醫生寫的《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但是她從經驗中,證實了大腦是可能改變的。大腦一直不停隨著環境的需求而改變,人是終身在適應環境的。圖為洪蘭教授多年前以「從腦科學談起」為題的演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很早以前,《讀者文摘》上也登過一位偉大的父親,把他患小兒麻痺症的女兒復健到不但能正常走路,還選上美國小姐。他把女兒放在廚房餐桌上,用熱毛巾敷腿拉筋,孩子痛得哭喊,他一邊流淚,一邊敷,最後孩子成功的會走路了。也有一個重度自閉的孩子最後學會了說話,因為他的母親在餵他吃飯時,湯匙放進嘴裡,說「啊」,湯匙抽出來,說「媽」;「媽」這個字的發音每天做給他看,一天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二歲半餵到五歲,有一天,媽媽把湯匙抽出來時,孩子開口說「媽」,從那以後,這個孩子會說話。研究者訪問他的母親時,她只簡短說了一句「別人教她的孩子是一遍二遍,我教我的孩子是一萬遍二萬遍,我以萬為單位」,母愛的偉大創造了奇蹟。其實,大腦若不能改變,如何能使人類度過演化上各種艱苦的情境而存活到今天?大腦是一直不停隨著環境的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人是終身在適應環境的。在回家的路上,我腦海中一直浮出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是個榜樣,人類自強不息以跟上天的變化。(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