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台灣會館,
Kubota
,是大陸現存唯一的台灣會館。 記者胡明揚/攝影 分享 facebook 北京市東城區大江胡同內,
水割
,有一棟「台灣會館」,
中壢清潔公司
,建於清光緒年間(1980年前後),
冰川水官網
,距今已有約130的歷史,
高雄居家清潔
,是中國大陸現存唯一的台灣會館。為什麼北京會建台灣會館?得追溯到明朝鄭成功時期。西元1662年,
手機版網站架設
,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
桃園系統廚具
,大批漢族移入;21年後,
惠斯勒官網
,明鄭向清政府投降,
嘉義美甲教學
,清廷統治台灣,自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科舉制度開始在台灣推行,當時從台灣到北京千里迢迢,舉人應考非常不容易;為了讓這些台灣的舉人到北京參加科舉會試,有個安頓落腳的地方,有必要在北京蓋一棟台灣會館。 根據史料「巡台退思錄」記載,1883年,時任分巡台灣道的官員劉璈提出在京購建會館,方便赴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和在京台籍官員居住;劉璈撥銀4300兩,委託在京紳友籌建會館,約在1890年前後建設完成。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後,會館不再是台灣舉人的落腳之處,現今轉型成為在京台灣鄉親進行聯誼交流的「台胞之家」。俯瞰台灣會館,經歷百年多的歲月洗禮。 圖/台灣會館提供 分享 facebook 北京台灣會館每星期二是公共開放日,遊客可以進入會館參觀。會館講解員梁緣向記者介紹,台灣會館曾有兩次修繕,第一次是1993年,第二次是2009年,修繕並擴建,從540平米擴大到3800平米,已經不是當年普通的老北京兩進小院了。在台灣設計師精心裝飾設計下,會館閩南客家風格的飛簷斗拱,與老北京四合院的古樸風韻交相輝映,別具一格。會館內也處處呈現濃郁的台灣氣息。首先看到的水幕牆面,是根據台灣的東海岸線所設計;兩邊牆上是由台灣運來、台灣非常有名的琉璃,上邊不同顏色裡的圖騰符號,代表台灣少數民族。抬頭看上邊的油傘燈,是根據台灣油紙傘的傘架設計的。遊客在展室內可以聞到很香的味道,是台灣檜木散發出的香味;還有色彩艷麗的客家花布;對面的牆用瓦片堆積而成,很像海上的浪花。擴建後的台灣會館,分為四個主要區域:第一是京台交流史展示區,通過紀念牆和主題展廳,採取實物(文物)與圖片、多媒體相結合等形式,展示一百多年來台灣會館的歷史變遷、在京生活的台灣名人,還有專區介紹科舉文化及歷史上33位進京金榜提名進士的台灣人物,及京台兩地交流史。台灣會館在北京前門外位置展示縮影 記者胡明揚/攝影 分享 facebook 第二是貴賓接待區;第三是多功能會展區,用於各種會展和聯誼活動;第四是民俗文化體驗區,設有民俗藏品廳和民俗體驗館,展示台灣民俗文化,有民俗布袋戲表演看台。台灣會館的民俗文化體驗區展示台灣民俗文化,有民俗布袋戲表演看台。 記者胡明揚/攝影 分享 facebook 會館外紅磚砌成的道路,很有台灣建築的特色;古樸的北京四合院加入了騎樓、拱牆、琉璃飾品等台灣特色元素;街頭巨幅的宣傳畫,描畫著台灣鹿港老街,三峽老街的獨特風情。遊人悠閒地漫步其中,時空交錯的感覺,頓時湧上心頭。台灣會館周邊布置凸顯台灣元素,擺放阿里山小火車。 記者胡明揚/攝影 分享 facebook 台灣會館周邊布置凸顯台灣元素,設有阿里山廣場。 記者胡明揚/攝影 分享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