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交流團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台中瓦斯
,參加兩岸民族節慶活動。 記者胡明揚/攝影 圖/本報保亭傳真 分享 facebook 居住於海南島上的黎族,
關鍵字廣告
,是島上最早的原住民,
燕窩酸產品
,現有人口120多萬人,
燕窩好處
,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區,
有機咖啡豆
,是人口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族。根據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DNA研究成果顯示,
水果燒酒
,黎族與台灣原住民中,
泡殼工廠
,阿美、排灣、泰雅、布農等族人,
花蓮美食
,同為古代浙江河姆渡文化古越人的後裔;台灣14個原住民,
瓦斯押金
,其中五個和黎族同宗。上世紀70年代,浙江省餘杭市發現了河姆渡文化遺址,對探索中華文明史產生重大影響。經過碳14測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河姆渡人是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的古越人,就如同黃淮流域、四川三星堆文明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先民之一。 近年考古發現顯示,在中國大陸南方、海南島和台灣,都發現舊石器與新石器時期的陶器、罐、石斧、石錛等,這些器具的創造者和文明內涵,均屬於大陸古越人之前的古人類和古文化,且組成一個完整的古文化系統,證明海南島黎族和台灣原住民,與大陸古越族是同一來源。1998年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曾經用中華民族基因組的DNA研究成果,對海南島黎族和台灣阿美、排灣、泰雅、布農等族人男性Y染色體類型做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主要Y染色SNP單倍類型完全一致,同為典型的古越人後裔。在生活文化習俗方面,海南黎族與台灣原住民有諸多相同。例如:海南島黎族與台灣原住民,都有古越人斷髮紋身的習俗;古越人以龍蛇為主要圖騰,崇拜有加,海南黎族和台灣原住民紋身圖案即反應這種圖騰文化。古代的古越人擅長紡織,河姆渡文化遺址已出現紡織工具,說明當時已有紡織技術。作為古越人的後裔,海南的黎族與台灣的泰雅族都以重視紡織出名,婦女使用「腰機紡織」,正是古越後裔各族的重要標誌之一。在語言方面,海南黎族與台灣原住民的吃飯、喝水等發音也都相似;在飲食習慣方面,台灣少數民族和海南黎族都是「飯稻羹魚」。在傳統樂器方面,海南保亭國家級黎族竹木器樂代表性傳承人黃照安表示,有一種用鼻子吹的特殊樂器,海南的少數民族叫「鼻蕭」,台灣原住民叫「鼻笛」,中國大陸56個民族,只有海南島黎族和台灣的原住民才有「鼻蕭」,其他民族沒有。另外,還有一種竹片做的樂器「口弓」,也是海南少數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相同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