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政府上任後決定撤銷高中微調課綱,
網站排名如何操作
,教育部長潘文忠回應,
社群行銷達人
,相關政策都朝既定目標邁進。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王彩鸝/攝影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新教育部長上任第一槍,
關鍵字優化
,宣布廢止一○三課綱微調,
客製化網頁
,並公告要求「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後者看似民主、善意的宣示,
網站優化
,連日來卻引發校方和學生之間的緊張關係,不少學生藉此穿便服、穿拖鞋挑戰校規。「服儀自由學生陣線」學生更前往教育部抗議,要求落實不懲處政策,禁止校方記點;另一邊,學校則抱怨政策劃下模糊空間,讓校方無所適從。觀察這項政策及其後果,可以看到三個系統性問題:第一,從動機看,教育部自以為是一片「好意」,結果政策卻引發混亂。第二,從作法看,教育部逕以「行政指導」公告新規定,侵犯了「校園自主」,也增添校園治理的困難。第三,從後果看,教育部以粗糙的手法向學生示好,並無法灌輸學生什麼理想價值,反而助長部分學生更走向庸俗化抗爭。教育部對校園治理可以干預到什麼程度,並不易拿捏;如果拿不出萬能通用的辦法,似應避免過度插手,以免徒滋混亂。台灣髮禁已取消十多年,各校服儀的規定也已五花八門,像北一女學生這樣為爭取穿運動短褲進校而不可得的情況已不多見。在這種情況下,教育部還大動干戈修改辦法全面干預,弄得各校雞飛狗跳窮於因應,實可謂殺雞用牛刀。服儀管理對校園的意義,早年著重的是整齊劃一,強調的是集體生活的秩序;如今,制服其實是作為「本校生」的基本符碼辨識,為的是維持校園安全,儀容也是師長觀察學生行為或心理變化的重要參考。何況,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生態及文化,服儀規範的細節不妨留給各校師生去討論;由上而下作出統一規範,反而剝奪了各校的自主空間。可笑的是,教育部在新辦法引起執行亂象後,立刻以服儀是「校園自治」事項為由推諉,也希望學生不要以穿便服來對抗校規。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毫無責任感可言。試問,如果連「愛校服務」都被視為處罰,學校還有什麼法寶可以管教學生?蔡英文總統就職時承諾,要「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誠然是個美麗願景。但是,要為年輕人打造更好的國家,就必須培養他們作為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包括理解、因應、包容、同情、思辨和挑戰等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才是民主法治國家最重要的社會基礎。但現在新政府回應年輕抗議者訴求的方式,似乎只有一味討好與退讓:學生侵入行政院,可因政黨立場差異而撤銷告訴;只因少數高中生反課綱,教育部便廢掉了微調課綱;由於若干學生主張穿衣是「人身自由」,所以教育部下令不得處罰,把難題丟給學校。這樣的態度,恐與打造未來社會公民的宏大目標背道而馳。且不論各級學校對於學生的管教越來越感困難與棘手,僅看太陽花運動以後的學運,包括反課綱、反服儀運動,其參與者都已降至高中生。表面上看,這種學運年輕化現象,似乎顯示了今天的學生日益早熟;實質上,觀察他們所抗議的內容和訴求,社會關注其實越來越窄。課綱其實是高中生不甚了然的問題,只是跟著政治節拍起舞;至於所謂「服儀自由」,關心的不過是個人裝扮的皮毛小事,跟當年理著光頭的學生反抗政治威權打壓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什麼社會理想性。學生運動的庸俗化及個人化,這才是更值得我們擔心的事。簡言之,如果教育部意識到台灣年輕一代的競爭力正在降低,意識到我們的教育越來越無法提供學生足夠的知識和品格指引;那麼,一個有抱負的教育部長,絕不應只是一味設法討好學生,而不去設想教育現場存在的各種困境要如何解決。下令服儀免罰固是出於好意,但此舉並未為教育灌入什麼新的精神和價值,只是徒滋紛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