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
網域申請
,台北市大幅調高房屋稅、開徵豪宅稅,
漸進式排名
,房地產市場瞬間變成冷凍庫。愈來愈多地方政府決定跟進,
專業社群行銷
,行政院前院長陳冲出面呼籲,
產品代銷
,自用住宅應該免稅或輕稅,
主機代管
,引發論戰。可惜的是,房屋稅改原本應是專業討論,到頭來卻仍陷入政治口水的爭辯。房屋稅到底該不該課的「謙卑」?其實可以分幾個不同層面,討論時不宜混為一談。首先,針對都會區內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豪宅,房屋稅完全沒有必要「謙卑」。這些豪宅的價格有保值、增值效果,其實為數不多,地方政府可以鎖定金字塔頂端等級豪宅,這時候政府課的房屋稅,重點不單純是為了稅收,而是租稅正義、居住正義。至於一般的房屋與住宅,房屋稅不是不可以調高,但宜以漸進方式,不能一口氣下太重的猛藥。過去卅年,台灣的房屋稅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多年來財政學者每次提出稅制改革建議,都會列入提高房地產持有稅這一項。但台北市以民國一○三年做為「一刀切」的分水嶺,一○三年後取得建照的新屋,房屋稅平均稅負比鄰近區域暴漲二點六倍,難怪建商和屋主被課得哇哇叫,原本有意購屋的人或是參與都市更新的老舊屋主也被嚇得裹足不前,讓房市交易變成一灘死水。客觀來說,歐美國家房屋持有稅也不輕,但稅負是逐年慢慢調整,每次調幅最多在百分之一上下,就像溫水煮青蛙,課稅也應讓民眾有所準備。另外,就是自用住宅房屋稅的問題。在一定範圍內,自用住宅是憲法保障的居住人權,在一定金額以內的房屋的確應該給予免稅,超出一定金額的華屋也能享有較輕稅負。至於房屋稅的稅基「房屋評定現值」究竟該如何訂定,例如評定基礎裡的加價項目到底有那些?評定現值與稅率的關係該如何維持平衡?新制房屋稅該不該追溯過去年度補稅?全國也應該要有一個參考基準。房屋稅雖是地方稅,但財政部應出面主導整合,以免地方政府各自為政,造成亂象叢生。這兩年地方政府在房屋稅的一連串動作,基本上是為了抑制房價飆漲;如今房市景氣涼颼颼,打房已見效果。接下來,該是讓房屋稅制重新走向正常化,平緩房屋稅引發的這場「超完美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