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教授在電話裡通知我得了「終身成就獎」,
花蓮住宿攻略
,惶恐不敢當,
植物工廠
,但木已成舟,
王功旅遊
,便是卻之不恭了。
我今年八十九歲,
雷射切割
,終身是一新聞工作者。民國三十七年,
上衣
,我自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
工具櫃
,旋逢兩岸分離;隻身到台灣後,
彰化旅遊
,從記者起步,續任採訪主任、副總編輯,二十九歲後出任「聯合版」總編輯十一年,再任聯合報社長、發行人,及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總經理,今為聯合報副董事長。自任新聞記者始計,我的新聞工作生涯近六十五年;倘云「終身」,差堪勉力做到。
若談「成就」,愧不敢當。在這始自離亂,繼以轉型的大時代裡,每一位記者的生涯,皆是探索大於成就,也是試煉大於成就。今日忝獲此獎,雖感謝各位評審女士先生的錯愛,但此時我心中多的是反省一生力有未逮之處,千萬不敢自稱成就。
我終身是聯合報系的職員,這個報系在六十一年前從三家難以為繼的小報併為「聯合版」,後來發展至全球規模最大的民營華文報系;由「聯合報/民主」、「經濟日報/發展」、「民生報/多元」、「美洲世界日報、歐洲日報、泰國世界日報/國際」,至「聯合晚報/創新」,聯合報系的每一步都勉力承擔時代與社會的先驅,與台灣的發展亦步亦趨。
然而,外人或許視此為「成就」,但聯合報人則皆知,其實這是報系團隊六十餘年來在大家肩頭的共同「承擔」。在這個始自大離亂,繼以大轉型的大時代中,新聞工作者先在戒嚴文網下勉力爭取新聞專業的最大空間,續又在眾口紛紜的開放社會勉力維持新聞專業的主體價值;這些,皆不可能輕言「成就」,而皆是艱難的探索與嚴酷的試煉。
此處言探索與試煉,是說新聞工作者常處於「手邊新聞」與「心中歷史」的交戰之中。我們必須處理時時刻刻發生的新聞事件,但也要心懷這些看似暫時與零碎的新聞事件,在國家社會未來的歷史論斷中有何效應。過去,聯合報系亦曾陷於「新聞事件」的爭議中,但在時間拉長、空間放大之後,「歷史的論斷」往往證明聯合報系當初的見解是站在歷史的正確面。沒有準確的歷史感,不易成為好的新聞記者,這是我一生新聞工作的主要體悟;也就是說,做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其實兼具兩項使命:手邊的新聞,與心中的歷史。
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先生勉勵新聞記者:「心中有自由,筆下有責任。」他所說的「自由」,既是不畏現實壓力的自由,也是不計一時世俗毀譽的自由;如此,才能不只看到「手邊的新聞」,也能回應「心中的歷史」,不致人云亦云、譁眾媚俗,而能承當起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容我將此獎轉贈給我心中真正的得主──聯合報系六十年來並肩攜手的所有同伴;並藉此對一生致力「正派辦報」的惕老表達誠敬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