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片上,
黃金泡菜
,殷允芃秀髮蓬鬆、神采飛揚,
虛擬主機租賃
,無袖的白色長裙襯出修長身材,
醉雞料理
,頸上掛著萊卡照相機。她向遠方望去,
結婚喜餅
,帶著笑容與莫名的希望。
照片應該是攝於一九六○年代末的費城,
租車網
,她是《費城問訊報》的年輕記者。她羞澀、安靜,愛文學甚於新聞報導。一直到一九八一年前,她最令人熟知的身分是用英文寫作的台灣記者,為合眾社、紐約時報、亞洲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灣。她也見證了動盪的七十年代,從謝東閔被炸傷到台美斷交,再到美麗島事件審判。有時,她不僅報導新聞,還因特別的身分捲入其中,她代表的國際輿論,對於台灣政治有著微妙、顯著的影響。
這樣的經歷令人興奮,也挫折重重。台灣島上多麼驚心動魄的事件,最多化作紐約編輯手中的幾個段落。她開始思考,為何不直接發出聲音,把她多年積累的新聞經驗,直接作用於台灣社會。
創辦於一九八一年的《天下》是那個時代新聞界的異端。那是一個黨外雜誌勃興的時代,人們揭露、批判時代的弊病,著迷與政治與社會變化,她和同仁們卻把視角對準了經濟。經過廿年的工業化,台灣經濟正處於另一個爆發時刻,它正湧向世界,參與全球資本的角逐。經濟發展也造就了一個穩定的中產階級,他們不像異議者那樣直接反抗,卻也期望一個民主、開放時代的到來。而《天下》則試圖向台灣輸入國際視野,向人們展示傑出的公司、美好的社會是如何運轉的,台灣能從中學到什麼。
二○○三年,我在北京第一次見到殷允芃,我猶記當時的激動心情。在我的四年大學生活中,很多下午的時光是在圖書館閱讀《天下》打發的。它像另一種啟蒙。商業的、藝術的、思想的,它們可以熔為一爐,知識分子不僅意味著書齋裏的革命,還要參與全球性的變化,理解各種嶄新的事物。
去年在台北時,她送給我這本《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一本薄薄的人物採訪集,初版於一九七一年,它主要是在一九六七年她前往費城成為記者前的半年中完成的。
我幾乎立刻就被這本小書迷住了。不是因為這些人物的個人傳奇,而是因為它的敏感、典雅的敘事,作者對於瞬間印象的捕捉。她說張愛玲「極易臉紅,帶著瘦瘦的羞怯」;她形容夏志清的過快語速「第一句還沒講完,第二句就衝了出來,而迫不及待的第三句又像是和話題毫無關聯的,再加上濃重的蘇州腔,時而如雷鳴,時而如自語的喃喃,和緊張時夾雜的英文,即使和夏先生做『一時之談』,也得費上不少工夫。」
如此豐富的故事向我們展開,顧維鈞對她回顧外交生涯,王安向她展現創業的理念,貝聿銘則講解建築與城市的關係,她還傾聽蒙在歷史塵埃中的賽珍珠的中國往事…她日後的理念也在這書中展現出來—比起六十年代華人世界瀰漫著失落氣息的留學生的書寫,這些菁英者的人生令人鼓舞。
讓她真正著迷的是歷史潮流中的個人,如何既接受命運的安排,又試圖主宰自己的命運。這些個體的動人故事,是維持一個社會的持久紐帶,也是個人意義的源泉,正像她在扉頁上所寫的「在一代一代人生故事的長河裏,我們得到了滋養與希望」。
閱讀這本書是個興奮又感傷的旅程,還多少帶有一點遺憾。倘若殷允芃一直順這條路前行,她必定是這個時代的重要作家。不過,是成為華人社會座標之一的《天下》雜誌的創辦人、直接推動時代變化,還是一名傑出的作家、記錄下一切,它們都如此誘人…。
(作者為北京作家,本文是《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的簡體版序言),